2021为什么劝您轻易不要读博士
作者:检测通查重 发表时间:2021-02-10 01:16:11 浏览次数:413
为什么越来越多人想读博?根据教育部数据,2021年国内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增长,目前年招生规模已突破 10 万人,而尽管在扩招的前提下,依旧有不少同学反映在激烈竞争中陷入“内卷”,沦为炮灰。
(来源@知乎 侵删)除此之外,也有很多同学计划出国读博。《美国博士学位调查》显示,美国博士学位的人数平均增长率为 3.2%,增长部分基本来自留学生。读博,真的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吗?
1、芸芸众生,都想读博?我相信读博的大家都会经历一轮“灵魂拷问”:你为什么要读博?其实归根结底,大部分人都是认同 “学历镀金” 的,从身边的各种典型案例来看,“学历镀金” 也有不同的体现。读博是手段,工作才是目的谋得更好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空间,是我选择读博最理性的理由。不管读多少书,都是要投身社会的,而为了在投身社会的时候更有竞争力,不断往上提升学历是有必要的。
而且我始终相信一句话,在你每次面临就业还是读书的节点,选择读书都没有错(前提是你能考得上)。读博的最大快乐,就是做科研选择读博是因为我确实想走学术道路,没有热爱的学习是继续不下去的,所以我以过来人的身份规劝想读博的孩子们,读博的压力挺大的,如果不是真爱,请你慎重。
因贫读博(国外读博)最真实的原因其实是——老板给的工资很诱人。我不用负债百万出国,反而可以赚点生活费,搁谁身上不动心?确实读博之后,我开始拿 TA(Research Assistant)和 RA( Teaching Assistant)的工资,除了衣食住行,还有点余钱,没有让家里砸锅卖铁供我上学。不想当社畜,还是读书好本科毕业不想找工作,所以读研了,研究生即将毕业还是不想就业,所以打算考博。读博的选择,其实就是逃避现实的鸵鸟行为。专业限制,放弃读硕直接申博本科毕业申请了海外直博,在硕还是博之间来回考虑了很久,后来我发现硕士项目中并没有太多选择,也没有我最想去的那个方向,所以申请了博士的项目。毫无疑问,读博可以赋予学生以职业前景、学术深造、家庭/社会期待、经济收益等等方面的优越,以至于越来越多同学决定。但是也可以发现,除了专注为就业铺路的高学历骑兵和纯血学术斗士,总有人稀里糊涂读了博,还有更多稀里糊涂的人正赶往读博的路上。
3、再次踏进校园,开始“历劫”有人曾经这么给满心想读博的同学泼冷水:所有的博士们从再次踏进校园开始,就要踏上“渡劫”之路了。说得不夸张,博士的 3~7 年,并没有想象中的舒服。在国内读研,从你成为博士的那一刻开始,就要考虑一个问题:如何毕业?2020 年近 30 所国内高校公布了超过 1300 名硕博研究生的退学名单,其中包括清华大学、复旦大学、中国人民大学等知名高校。清退理由大都是 “在学校规定的最长学习年限内未完成学业”。根据教育部和中国科学网的数据,2013 年到 2018 年,国内高校博士的延毕率年年高达60% 以上,且呈现上升趋势,延毕大有人在,清退并不新鲜。所以考上了博士并不意味着可以顺利拿到博士学位,延毕的风险绝不是耸人听闻。那么在国外读博,压力是不是小很多?如果说你想水一水就完成 “镀金”,那你可能想多了。国外的博士更注重科研整体能力的培养,比如必须上专业课程+参加学术会议,毕业要求也包括发表文章。以美国理工科为例,学制时长为 5~7 年,入学就进入实验室,如果有 rotation,一般 rotation 半年左右,但是 1~2 年要上课,可能一学期只需要修 3~4 门课,但是每门都伴随着文章汇报、项目实操、课程考试作业等等。第二年左右要考过 1~2 个博士资格考试,第三年以上视文章发表情况决定何时毕业。我身边就有一位朋友,国内本科申请美国博士,入学后还是满腔热情的,但是慢慢地就发现自己并不喜欢待在实验室,每天都在做重复失败的实验,在读到第二年的时候辍学了,gap 了将近一年去发掘爱好,后来重新申请了硕士项目。任何没有坚定支撑的选择,都会被时间和压力摧毁,可能很多人在申请之前都是自信能够克服困难的,但是当研究没有进展、论文没有思路、被否定、同辈压力……翻来覆去折磨的时候,你是否还扛得住?
3、博士,好就业吗?尽管读博动机 Top1 是希望谋得更好的工作和职业发展空间,但是博士就业难依然是老生常谈的话题,换句话来说:我就是冲着好就业去读博,为什么还是找不到工作?
本站声明: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,我们将及时删除处理。